對稱群 [symgrp]
對稱群 [symgrp]
沒有運動的物理學一定是不完整的物理學,為了能闡述運動,我們需要獨立於特殊對象,建立起一門關於變換和對稱的科學。數學再一次幫助了我們:群,是一個天然適合表述變換的代數結構。從具體的例子說,設想有一種二維旋轉變換,定義向左為$L(x)$,向右為$R(x)$,先後旋轉的組合運算為$L(x) \circ R(x)$,很容易驗證有以下性質:
- 封閉:對任意旋轉$g_1, g_2 \in G$, $g_1 \circ g_2 \in G$
- 單位元:存在$e \in G$,使得$\forall g \in G, g \circ e = e \circ g = g$
- 逆元:$\forall g \in G, \exists g^{-1} \in G, g \circ g^{-1} = g^{-1} \circ g = e$
- 結合律:$\forall g_1, g_2, g_3 \in G, g_1 \circ (g_2 \circ g_3) = (g_1 \circ g_2) \circ g_3$
將這個旋轉變換群作用在單位圓上,就會發現經過任意變換後,圓保持不變,這時我們把這個群稱為「對稱群」,這是個十分重要的概念,回想一下洛倫茲變換滿足的矩陣式,事實上,洛倫茲變換對四維的閔可夫斯基度規確實構成了一個對稱群。
以上對旋轉的定義是模糊的,用更精確的矩陣表示這個群,有:
$$R(\theta) = \begin{pmatrix} cos\theta & -sin\theta \\ sin\theta & cos\theta \end{pmatrix}$$
這個定義被稱為$SO(2)$群,它不夠直觀,我們需要一個更本質的定義。驗證發現,所有模為1的復數,加上乘法構成了一個群,這被稱為$\mathcal{U}(1)$群,將上式改寫為:
$$R(\theta) = cos\theta + isin\theta = cos\theta \begin{pmatrix} 1 & 0 \\ 0 & 1 \end{pmatrix} + sin\theta \begin{pmatrix} 0 & -1 \\ 1 & 0 \end{pmatrix}$$
它對$\mathcal{U}(1)$群裏的所有元素作用是和$SO(2)$等效的,可以說,兩個群是「同構」的。
擴展到三維,情況就復雜多了,我們可以看到,繞每一個軸都有與二維類似的旋轉矩陣,它們構成的$SO(3)$冗長,復雜又不夠優美,繼續我們剛剛的改寫,這次用四元數代替復數:
$$q = cos\theta + usin\theta,\ u = ai + bj + ck,\ det(q) = 1,\\ i = \begin{pmatrix} 0 & -1 \\ 1 & 0 \end{pmatrix}, j = \begin{pmatrix} 0 & i \\ i & 0 \end{pmatrix}, k = \begin{pmatrix} i & 0 \\ 0 & -i \end{pmatrix}$$
這下好看多了,要保證度規不變,我們定義$v = xi + yj + zk$,使得$v' = qvq^{-1}$。這樣,一個$S\mathcal{U}(2)$群就誕生了,神奇的事情發生了,我們來帶入一個例子:$x$軸單位向量繞$z$軸旋轉:
$$v' = R_z(\theta)vR_z(\theta)^{-1} \\ = \begin{pmatrix} cos\theta + isin\theta & 0 \\ 0 & cos\theta - isin\theta \end{pmatrix} \begin{pmatrix} 0 & 1 \\ -1 & 0 \end{pmatrix} \begin{pmatrix} cos\theta - isin\theta & 0 \\ 0 & cos\theta + isin\theta \end{pmatrix} \\ = \begin{pmatrix} 0 & e^{i2\theta} \\ -e^{-2i\theta} & 0 \end{pmatrix}$$
多出來的倍數2是怎麽回事呢?這說明對於一個$SO(3)$的元素,有兩個$S\mathcal{U}(2)$元素與它對應,這時我們說$S\mathcal{U}(2)$「覆蓋」(double-cover)了$SO(3)$。當一個對稱群覆蓋了另一個時,我們在之後可以看到,它是更為本質的。
對於有限的變換,我們使用最基本的矩陣表示已經足夠,但如果涉及到連續的,無窮的變換——物理學大多是這樣的,我們就需要一種新形式:「李群」(Lie Group)。運用微積分裏對連續量的思考,我們相似地定義一個無限小量:
$$g(\epsilon) = I + \epsilon X$$
其中$I$是單位元,由此,任意變換都可以認為是無限小量的無限疊加:
$$h(\theta) = \lim_{N\to\infty}(I + \frac{\theta}{N}X)^{N} = e^{\theta X}$$
所有的群元素都由確定的生成元(Generator)$X$構成,因此對於一個李群,只需要確定其生成元和生成元的組合方式(我們一般稱其為交換算子)。這兩樣共同組成的代數結構,就是「李代數」(Lie Algebra)。滿足條件的$S\mathcal{U}(2)$李群的生成元組被稱為「泡利矩陣」(Pauli Matrices),它們是:
$$\delta_1 = \begin{pmatrix} 0 & 1 \\ 1 & 0 \end{pmatrix},\ \delta_2 = \begin{pmatrix} 0 & -i \\ i & 0 \end{pmatrix},\ \delta_3 = \begin{pmatrix} 1 & 0 \\ 0 & -1 \end{pmatrix}$$
其他所有生成元可以被認為是它們的線性組合。
讀者讀到這裏肯定已經猜出來了,模為 1 的復數在幾何上表示是單位圓,模為 1 的四元數——同樣的,也是一個四維的球$S^3$!有一個優美的定理:每一個有限維李代數,都只有一個簡單連通的李群(流形)與之對應。如此,我們也可以把$SO(3)$看作是$S\mathcal{U}(2)$的上半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