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溫度 [covid-3]
人的溫度 [covid-3]
說到底……機器人的制造者最相信的還是人的力量啊!
機器的行為究竟是機器的意義,還是人的延伸?接納人的造物作為社會的一員,真的有這麼困難嗎?要解答這些問題,我們仍然要去哲學中尋找一些答案。
與計算機科學相反的,現代的哲學研究愈加地關注此在,也即是個人的可能性。例如以語言為核心的分析哲學,和以意義為核心的存在主義哲學,都試圖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:我們的語言如何「固定」意義,我們的行動如何成為此在的意義?在此基礎上,如何正確的對待機器和工程技術成為了一種現象學的分析結果。
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 Heidegger 在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中嘗試提出的視點:我們建構機器和我們與機器的交互,標志著人的此在開始從一種機械的角度對待世界,或者用更加海德格爾味的語言說,「此在開始機械地對抗虛無」。這是一種與前工業時代最大的不同和對立,在之前,人對待世界是詩意的。
單純地去責備人對世界的改造似乎是無意義的,機器用智能和社會建構來向我們宣示勝利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……此在的奮鬥軌迹成為機械性的物理運動,在這個層面上,既可以說是人被染上了機械的存在,也可以說是機械攜帶了此在的溫度了。
也許,也許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將詩意與美作為人的最後一層辨識和保護,拒絕與作為歷史的此在,也就是大工業時代的世界分享,而這也就被美化成了人性的正義。這種二元的對立和割裂助長了人們對機械、計算和數字的迷信,將相信數字作為抗拒機械侵入人性的借口,成了現代人的原罪。
若是,存在于機械中人的溫度仍被人忽視,悲劇就永會再次重演。只有當人性的關懷確實地成為工業世界,成為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部分,下一個世紀的光明才會從火種中誕生……